中华历史渊远流长中期国际,不仅英雄辈出,更是涌现出一位又一位构筑起伟大华夏人文的著名帝王。这些帝王有的身为屠狗卖浆之辈,有的出身王侯将相之家,不论境遇如何,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。
那么若是按照文治武功来排名的话,中华历史上前五位皇帝究竟该是谁呢?
明太祖朱元璋
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草根皇帝,一个是刘邦,另一个就是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的朱元璋。
众所周知,华夏大地上,永远是北方政权向南统一更为轻松,同样,中原政权也会因为时局原因向南迁移,利用长江天险偏安一隅。例如晋朝向南统一东吴、元朝向南消灭南宋等。
偏偏朱元璋是个例外,他以南方为根据地,向北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蒙元政权,最终一统天下。
展开剩余93%他成功结束了被少数民族政权欺凌的汉民族,在怀柔与威压双重手段下,既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,又让汉民族文化重新站了起来,使得颓废了百余年的民族自信心重新崛起。
并消除了两宋重文轻武所造成的孱弱现象,唤醒了汉民族的血性,使得汉民族再度焕发生机。
唐太宗李世民
唐太宗李世民的手牌比朱元璋要好得多,首先拿出身来说,他是隋朝关陇集团李家的次子,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。其次从局势上看,隋末只是国内矛盾不断,上升不到民族矛盾和亡国灭种的风险。
那么李世民所面对的困难并不大,为何要排在朱元璋前面呢?
既然以“文治武功”来排名历代帝王,那么第一点,军事能力上李世民和朱元璋几乎平分秋色,都是杰出的军事家。
朱元璋以农民起义白手起家,推翻了善战的蒙古铁蹄,并将北元打从国家形态打成了部落形态;李世民则以大唐锐士,数次掀起灭国战争,东突厥、薛延陀皆被盛唐从世界地图上划去。
但是从“文治”来看,李世民显然做得更为出色。身为贵族出身的皇帝,他对功臣没有忌惮之心,不像朱元璋、刘邦之类的草根皇帝大肆屠戮忠臣。
所以大唐在各种人才的带领下,迅速进入盛世,开创了“贞观之治”,为后世留下无数财富。因此,李世民要排在朱元璋之前。
汉武帝刘彻
自西汉建国以来,由于秦统一六国再到楚汉相争的混乱局势,导致国家生产力不足,百姓凋敝。故而自汉高祖刘邦开始,华夏民族就不停地被匈奴人欺压。
经过文景之治,国家在忍气吞声中积攒了一定的财富,为刘彻放手一搏奠定了基础。刘彻大胆任用家奴出身的卫青和霍去病,彻底吹响了反攻匈奴的号角,自此汉人和匈奴攻守易形。
卫青与霍去病痛击匈奴,一步一步深入漠北,攻城略地。尤其是霍去病,夺取焉支山、封狼居胥,使得漠北再无匈奴的王庭,使得汉民族第一次在游牧民族的地盘上插上自己的旗帜。
文治方面,汉武帝开辟西域,将汉文化传播出长城,并开辟丝绸之路,使东西方文明产生交流。所谓“汉唐盛世”,自此伊始。
隋炀帝杨广
或许很多人都有疑问,怎么历史上记载的暴君杨广能排到第二位?只能说,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,是被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。隋炀帝杨广在位仅有十四年,可他做的每一件事,都让华夏民族受益颇多。
杨广西征土谷浑,拿下青海、河西一带的控制权;东征契丹,掌控东北;出海琉球,迫使其臣服隋朝。这一些列军事举动,消除了隋朝周围的隐患,并为大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。
文治方面,杨广推行科举制,使得千百年来被士族门阀垄断的官僚体系分崩离析,让天下百姓都有了进入朝堂的机会,瓦解了阶级的固化,增添了民族的活力。
这一举措至今还能找到影子,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公务员选拔,都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延续。所以网友曾有一句评论:“谁都可以骂杨广,唯独读书人不能骂。”毕竟杨广给了每个人一个翻身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杨广别具心裁地开通了大运河,企图以漕运改变南北之间的物流运输问题。我们现在常说,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杨广修建运河的意识可谓十分超前。
然而一些列贡献连在一起,反倒成为了一种“罪过”。放在现在看来,杨广的每一个举措都是影响一个国家近几十年的“国策”,可他偏偏把应该几代人的努力,都压缩到了一代人身上。
步子迈的太大,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,从而产生了反抗情绪,为隋朝的覆灭埋下祸根。总而言之,杨广的所作所为瑕不掩瑜,足以排到第二位。
千古一帝秦始皇
秦始皇排到第一名实至名归,他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,也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统一华夏的君主。
有人可能会有疑问,夏商周难道不是统一华夏民族的政权吗?宏观上的确是中期国际,但严格来说又不完全是。这三个朝代的确统一了华夏民族,但同时也与部落或诸侯国共存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。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,从根本上瓦解了分封制带来的权力分流的弊端,甚至统一度量衡,在各个方面将“大一统”的思想贯彻了下去。
这就导致后世不论是哪个政权,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,都不愿出现分裂华夏的局面,甚至是少数民族政权,在入主中原之后,都要秉承着这一思想,继承大统,统一华夏。
在秦汉之前,对国家的依恋只有贵族才拥有,底层百姓并没什么特殊感情。在秦汉之后,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”,中华民族彻底爆发疯狂地爱国情怀。
如果说汉武帝刘彻激发了民族血性,唐太宗李世民造就了民族自信,明太祖朱元璋正了民族风骨,那么秦始皇就是铸就了华夏民族的脊梁,让整个民族都产生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想想如今还在逃难的国际难民,他们往往都是属于国家中坚力量的成年男女,在国家危难的时候,他们想的不是拯救和建设,而是逃脱。
这就与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天壤之别,不论遇到何种困难,我们都想要守护着脚下的土地。这是秦始皇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认知,故而秦始皇排在第一当之无愧。
618年春天,各地混战不断,中原已经大乱,隋炀帝杨广龟缩在江都,大有舍弃中原圉于江东之势,而就在这个时候,当初负责保护隋炀帝南下江都的禁卫军,即骁果军内部暗潮汹涌,很多人在悄悄谋划一件大事:
叛逃。
骁果军在隋炀帝晚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这支军队出现于大业九年(613年),当时隋炀帝大肆征兵集结于涿郡,又“始募民为骁果”,这就是骁果军的开始,骁果军是区别于当时的府兵的,具有雇佣兵性质。
而杨广之所以大肆征兵募兵,正是为了修辽东古城来储备粮草,准备举全国之力第二次攻打高丽。
杨广原本是希望这一次一举攻下高丽的,但有人拖了他的后腿,谁呢?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杨玄感。
杨玄感据黎阳反了,按说当时国内其实小起义不断,各地盗贼也很多,但在杨广看来都是小打小闹,他抽空就能解决,但杨玄感不同。
杨玄感是杨素之子,同样是关陇贵族,杨玄感一乱带动了不少贵族子弟的追随,还有一些地方起义的响应,可谓给予杨广致命一击。
眼看着大后方有危险,杨广自然就得撤军,当然,杨玄感之乱很快就平定下来了,只不过这一乱到底给予了隋朝政权一个很大的震动,各地起义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群雄并起欲逐鹿中原。
而杨广尽管意识到了危险,但对于高丽的执念太深,于是又有了第三次攻打高丽,但同样以失败告终,第二年,杨广北巡长城的时候又被始毕可汗围困在雁门。
这一系列的失败给了杨广巨大的打击,也让隋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。
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616年七月,杨广就在宇文述的劝说下不顾阻拦执意巡游江都,执行护卫任务的正是骁果军。
和以往任何一次外出巡游一样,杨广离开东都的时候特意让年仅13岁的孙子杨侗留守东都,谁也不知道,杨广这一走就再也没有离开。
是的,杨广到了江都就不走了,当膨胀的自信心被打击到极致,他对平定各地叛乱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,甚至想将国都迁到丹阳,就此在江东不闻窗外事。
杨广的一意孤行只得到了极少部分人的支持,毕竟于公于私,大家都不愿意跟着杨广继续蜗居在江都。
尤其是骁果军,骁果军大部分都是关中人,护送杨广下江都只是一个任务,却没有想着背井离乡再也不回去了,他们以为杨广只是巡视江东,等时间到了就回去,结果杨广不走了,谁能受得了?
杨广不是没有想到这个情况,他甚至为了稳住骁果军,想办法让他们在江都娶妻,但这都是暂时的,时间长了,大家还是想回家,尤其是得知杨广不准备回去了之后更是急着回家。
但正规渠道回家是不可能的,就只能有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逃回家去。
当然这种叛逃并不容易,刚开始有小股骁果军试图逃走,但被杨广派骑兵追杀了,杨广以为这样能以儆效尤,震慑骁果军,但家乡和家人的吸引是巨大的,还是不断有人逃走。
而且开始聚集逃走,这不是一个好兆头,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就和几个同事商量这件事,毕竟骁果军人人想逃是事实,作为虎贲郎将的他们很难做,告诉杨广吧,如果说早了可能会被杀了,如果不说的话,到时候出了事,他们也逃不掉罪责,可能会被族灭。
而且关中已经沦陷,他们的家人都还在那边,这又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情, 这些事情凑在一起,如何能不让他们心里慌乱?
解决的唯一办法似乎就是叛逃。
于是他们开始谋划叛逃,司马德戡与虎贲郎将元礼、直阁裴虔通、内史舍人元敏、虎牙郎将赵行枢、鹰扬郎将孟秉、符玺郎李覆、牛方裕、直长许弘仁、薛世良、城门郎唐奉义、医正张恺、勋士杨士览等等联合谋划此事。
这些人在谋划的时候并不怎么避着人,毕竟骁果军里大部分都想跟随,而杨广又试图掩耳盗铃,即便有宫女将这件事告诉杨广,却被杨广杀死,萧后也知道杨广的态度,就不再让人在杨广面前提起,所以这件事的谋划是相当顺利的,并约定三月十五就逃走。
然而,随着知道的人增多,这件事的性质也有了变化,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叫宇文智及的人。
宇文智及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显,但他绝对是隋末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。
他知道后,第一件事就是劝止了这件事,这并非是他对杨广多么忠心,而是觉得他们的这次叛逃和以往的叛逃结局不会有两样,即会被杨广处死。
毕竟杨广再怎么无道,再怎么失了民心,但他到底是皇帝,威令还在,所以叛逃不可取,应该趁群雄并起之际起事,成就帝王之业。
叛逃和起事是两种性质的事情,前者在当时就是一死,后者在当时太正常了,群雄并起,逐鹿中原,谁强谁就可以号令江湖。
司马德戡等人一寻思也是,狼狈叛逃不如直接起事干一番大事业,既然干大事业就得有一个首领。
有意思的是,大家在推举首领的时候居然没有选商量这件事的人,而是选了9koc.cn一个对此事毫无所觉的人,这个人就是宇文化及。
宇文化及在知道自己被推为叛军首领的时候,表现很有意思。
《隋书》记载:“化及性本驽怯,初闻大惧,色动流汗,久之乃定。”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化及性驽怯,闻之,变色流汗,既而从之。”
简单来说,宇文化及这个人胆小如鼠且没啥能力,那么,这样的一个人,为什么会被推为叛军首领呢?
其实原因很简单,宇文化及的身份摆在那里。
他出自武将世家,祖父宇文盛当年是跟随在宇文泰身边的名将,父亲宇文述是北周、隋朝名将,杨广当初能夺得太子之位,就有宇文述的功劳,也因此,宇文述很得杨广的重用,有这样的父亲,宇文化及的起点很高。
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,下面还有两个弟弟: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。我们知道,当时是嫡长子继承制,因此宇文化及的资源是很多的。
父亲为他筹谋,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和宇文化及很是亲近,而且弟弟宇文士及又是杨广女儿南阳公主的驸马,也因此宇文化及很是骄横,做了不少不法事情,尽管也会受到处罚,但往往最后啥事也没有。
不过后来他和弟弟宇文智及在陪驾杨广巡视榆林郡的时候,违法禁令与突厥人做生意,这让杨广很生气,差点处死宇文化及,后来因着南阳公主的求情才勉强留下宇文化及的命,与宇文智及一起被赐给他们的父亲宇文述为奴。
这次处罚是极为严厉的,一直到宇文述病逝。
宇文述病逝的时候曾祈求杨广能够哀怜宇文化及,所以等到宇文述病逝后,杨广重新起用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,让宇文化及做了右屯卫将军,宇文智及做了将作少监。
宇文化及本身没啥能力,但架不住他出身好,又是右屯卫将军,自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,要想领导骁果军起事,必须得有点身份的人才行,而且谋划这件事的还有宇文智及,宇文智及和宇文化及是亲兄弟,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自然率先被大家提及。
至于宇文化及本身的能力,则不在大家考虑范围内,况且能力不够,更容易控制,自然就是好的人选。
于是宇文化及就成了叛军的首领,但他也就占着个首领的位置,起事都用不上他。
三月十日晚上,司马德戡等人按照计划里应外合攻进了宫城,等到杨广被控制后,大家才派武装骑兵去迎接宇文化及这个首领,当时宇文化及吓得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,有人来参见,他也只会低头靠在马鞍上连连称“罪过”。
等他终于到了宫城门前,司马德戡等人将他迎入朝堂,称丞相。宇文化及这才稍微安下心来处理事情,派封德彝去宣布杨广的罪状。
不管这罪状成不成立,杨广是不能活着了,最终被绞死,隋朝王室几乎被杀了个干净,只有秦王杨浩因为和宇文智及关系比较好活了下来,成了傀儡皇帝。
此后,大丞相宇文化及处理好事情之后,就带领十余万众向西往长安进发。
路上并不平静,解决了杨广,骁果军内也并不是都愿意听命于宇文化及,不过想杀宇文化及的都被宇文化及解决了。
而宇文化及也越来越会享受,一应待遇和皇帝没有两样,回长安道阻且长,宇文化及却还抢了百姓的牛车来运载宫女和珍宝,让士兵负重前行。
军中不满越来越多,司马德戡等人觉得宇文化及这个首领完全选错了,宇文化及这个人无才无德无能,不仅成不了事还会坏事,于是准备废了宇文化及。
但宇文化及当时还真的就是运气比较好,三兄弟联合杀死了司马德戡等人,当然,宇文化及的运气也没有持续多久,因为他们在西去的路上遭遇了李密的瓦岗大军,双方死伤严重,宇文化及最后带着两万大军退守魏县。
遭遇这样的失败,眼看着兵力越来越少,宇文化及兄弟急了也郁了,只能借酒浇愁,还让宫女作陪奏乐。
喝多了后,宇文化及就指责宇文智及:
“我初不知,由汝为计,强来立我。今所向无成,士马日散,负杀主之名,天下所不纳。今者灭族,岂不由汝乎?
宇文化及这是责怪宇文智及将他强行拉进这场叛乱中,结果啥事没做成,还担了弑君的罪名,天下难容,走到了即将灭族的地步,这都是宇文智及的错。
宇文智及自然不甘示弱,说:“事捷之日,都不赐尤,及其将败,乃欲归罪。何不杀我以降建德?”
事情成功的时候不说,现在失败了,就来推卸责任,还不如直接杀了他去投降窦建德呢?
兄弟俩为此事没少争吵,一喝醉就争吵,酒醒了就再喝,喝到后来,宇文化及又有了新的想法:反正都是要死的,为什么不做一回皇帝呢?
于是他毒杀了杨浩中期国际,自立为帝,建立许国,不到半年后,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俘,与弟弟宇文智及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杀。
发布于:安徽省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